麦角中毒(痉挛和坏疽混合型)

 

()流行病学特点

麦角中毒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真菌毒素中毒症,从10世纪到18世纪,有成千上万人中毒死亡或致残,麦角中毒的平均死亡率为10%~20%。进入20世纪,对麦角中毒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但中毒时有发生,如1951年法国发生麦角污染黑麦引起的麦角中毒,造成200人中毒.4人死亡.许多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或残废。1975年印度发生麦角污染珍珠粟引起的麦角中毒,1979年埃塞俄比亚发生因食用麦角感染的野生燕麦引起的坏疽型麦角中毒等。

谷物的麦角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发生,德国、爱尔兰、法国、前苏联、芬兰、比利时等国多发生黑麦麦角病。小麦麦角病多发生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瑞典、阿尔及利亚有大麦麦角病,此外。玉米也会感染麦角病。

我国小麦麦角发病率较低,约0.01%,多发生于黑龙江、河北北部、新疆及内蒙古草原地带。人和动物的麦角中毒在我国未见报道,但由于我国每年从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进口一定数量的小麦.并发现进口小麦有污染麦角的情况.1982年约有20多万吨小麦严重污染麦角;198315万吨进口的加拿大小麦中麦角含量超过我国的暂定限量(0.01gkg)1987年有2.5万吨进口小麦污染麦角。因此麦角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临床表现和预后

痉挛和坏疽混合型麦角中毒表现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轻度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四肢乏力、胸闷、胸痛、疲劳、腹泻等。中毒早期.许多病人主诉手脚麻木,几周后出现随意肌疼痛性抽搐和肢体痉挛。痉挛从指()开始.逐渐向身体上部扩展.引起面部、声带、食管、膈肌痉挛,严重的病例可发生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死亡率为10%~20%,幸存者多留下智力障碍、视力及听力受损、癫痫等后遗症,严重者变为白痴。此外侵害血管神经系统,表现为四肢发绀、疼痛、发麻,继而感觉消失。病变部位皮肤发黑、皱缩、干瘪,最终成为坏疽.以后坏疽部分慢慢脱落。指甲、指()甚至整个肢体均发生坏疽。有时内脏也会出现坏疽,孕妇中毒可引起流产。

 

()诊断依据

1.有食用被麦角污染的小麦等谷物制成的食品的历史。

2.从库存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中检测出麦角。

3.实验室检测出粮食中的麦角碱。

 

()治疗原则

1.立即停止食用被麦角污染的食品。

2.中毒病人应立即送医院治疗。治疗措施有洗胃、催吐和对症治疗,可用血管扩张药等。

 

()控制和预防

1.根本措施是防止麦角污染农作物,因此,必须去除食用谷物及播种用种子中的麦角。可采用机械方法分离或用20%盐水或30%氯化钾将麦角漂浮去除。

2.选用抗麦角菌的农作物品种。

3.加强进口粮的监测,不得将麦角污染超标的粮食流入我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