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麦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毒麦又称苦麦、药麦,是一种有毒杂草,毒麦籽粒外观上与未成熟的麦粒相似,在我国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北等省均有发现。毒麦的籽粒含有水溶性毒麦碱,主要引起中枢神经麻痹。当小麦田间混有毒麦生长,毒麦混入小麦中并随之加工成食品后,即可引起中毒。也有把毒麦当野麦采集食用造成中毒的报道。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或食入毒麦粉15即可发生中毒。引起中毒的食品为馒头、面条、烙饼、面糊等麦粉制品。

 

()临床表现和预后

潜伏期0.52小时,轻者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疲乏无力、发热等。重者昏迷、嗜睡、眼球肿胀、震颤、痉挛,最后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诊断依据

1.有进食混有毒麦面粉制品史。

2.有毒麦中毒的临床表现。

3.如有尚未加工的小麦,可按国家标准GBT5009·361996《粮食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形态鉴别和定量,查明是否混有毒麦。必要时可送农业部门或植物研究部门进行鉴定。

具体诊断依据行业标准WS/T31996《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由小麦到面粉制品往往经过了无数个加工流通环节,有些是跨地区的流通,在实际工作中确定进食毒麦面粉制品史非常困难,采集进食食品的同批小麦更是不太可能。当进食面粉制品,出现毒麦中毒的临床表现,又无其他可疑中毒食品和可疑致病因素时,在发现过毒麦的地区应考虑毒麦中毒。

 

()治疗原则

对毒麦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应及时催吐、洗胃,积极对症治疗。

 

()控制和预防

立即停止食用并销毁中毒食品。对面粉及小麦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追踪监督检查,发现混有毒麦的小麦一定要清除干净,可采用筛选或水洗的方法。对生长毒麦的麦田可采用轮作或早秋翻地的方法减少毒麦生长。